飲茶發(fā)展,有所規(guī)則,是從唐代開始的,這一時期唐代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茶文化圈,飲茶已不再是達官貴人享用的奢侈品,在唐朝飲茶已經是一項民眾的精神享受,那么唐朝的茶文化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?
唐代的茶道
茶道的創(chuàng)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,即精神方面的內容,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。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,《茶十項》一文說:“以茶散悶氣,以茶驅腥氣,以茶養(yǎng)生氣,以茶除疬氣,以茶利禮仁,以茶表敬意,以茶嘗滋味,以茶養(yǎng)身體,以茶可雅志,以茶可行道”。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,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,其中“以茶利禮仁”,“以茶表敬意”,“以茶可雅志”,“以茶可行道”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。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。
法門寺和尚“吃茶”
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,他們辦茶會、寫茶詩、著茶文、品茶論道、以茶會友。
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,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。這樣一個故事: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,吃了什么藥能這么長壽?老僧說沒吃什么藥,唯一的嗜好是吃茶。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,是禪師茶藝、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。
所謂“吃茶”是將茶與蔥、姜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熬成粥吃,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。陸羽在《茶經》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。
《茶經》提出的修心養(yǎng)性
《茶經》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、最完整、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,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,唐代陸羽所著。
《茶經》提出的茶飲“最宜精行儉德之人”,換句話說,也就是要求飲茶者飲茶時要修心養(yǎng)性,效做這樣的人。陸羽《茶經》中飲茶之道要求做精行儉德之人的這條,如溯其源,我們由《晉書》桓溫和陸納傳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視之為是“素業(yè)”,即可找到其根緣。當然,當時在中唐陸羽、皎然等倡導茶道之時,關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,并不只是要求做“儉德”之人一點,至少從皎然的看法中——“唯有丹丘”才知茶道的“全爾真”,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的。
8世紀繼陸羽《茶經》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書《茶述》,其對茶和茶文化特點的概括:“其性精清,其味浩潔,其用滌煩,其功致和,參百品而不混,越眾飲而獨高”這幾句,對茶道在物質上如何更好愉悅人生,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養(yǎng),說直接些,有點“和敬清寂”的韻味了。
唐朝茶葉種類
自唐代開始,中國茶已經擁有綠茶、紅茶、烏龍茶(青茶)、白茶、黃茶和黑茶等六大種類。幾千年來,從人民大眾到文人雅士,從鄉(xiāng)村到城市,從南疆到北方,從國內到國外,人們以茶待客,以茶交友,以茶會文,以茶雅志,以茶當藥,以茶代酒,以茶饋贈,茶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