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類特殊病害,近幾年來有逐漸加重的趨勢。由于其在癥狀特點、發(fā)生規(guī)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與一般病害差異較大。
一、診斷識別:
1.癥狀診斷 花卉病毒病癥狀特殊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:
(1)變色:包括“花葉”、“斑駁”、“碎色”3個類型。“花葉”指病葉上出現深淺綠相間的斑塊。“斑駁”指病葉上有褪綠斑點,點較大,邊緣不明顯,分布不均勻。“變色”現象表現在花瓣上稱為“碎色”。
(2)褪綠、黃化: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現為淺綠色或黃色。
(3)斑點、條紋:常發(fā)生于葉、莖、果實等部位,表現為壞死斑、壞死條紋、褪綠斑或褪綠條紋。
(4)環(huán)斑、櫟葉:二者多出現在葉片上,同心紋形的斑稱為“環(huán)斑”。沿葉脈有櫟樹葉狀變色紋的稱為“櫟葉”。
(5)明脈、黃脈、脈帶:明脈和黃脈為花葉癥狀的前期,先為葉脈透明稱“明脈”,繼而葉脈變黃稱“黃脈”,“脈帶”是沿葉脈變深綠色。
(6)皺葉、卷葉:局部組織或器官的變形。葉脈生長受抑制,葉肉仍然生長,葉片變皺,葉緣向上或下卷。
(7)叢生、矮化:病株頂芽受抑制,側芽大量萌發(fā),枝條叢生者稱“叢生”或“叢枝”。節(jié)間縮短,植株均勻變矮稱“矮化”。
(8)耳突:病葉背面葉脈上產生突起,形似耳朵狀,稱為“耳突”。
2.田間觀察與分析 田間現場觀察分析對于病害診斷意義較大。病毒病害在癥狀特點上易與非侵染性病害,尤其是缺素癥、空氣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。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間分布多為零星分散,病株附近有健株。植株發(fā)病后往往不能恢復。非侵染性病害多數為成片發(fā)病,這種病害通過增加營養(yǎng)和改善環(huán)境條件可恢復健康?;ɑ懿《静≈挥忻黠@病狀而無病征,病毒病癥狀中多為花葉、黃化,且常常表現為系統侵染,較少有腐爛、萎蔫癥狀。當然,病毒病狀有時也易發(fā)生變化,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種類及品種上,會有差異,有些病毒病會因溫度等變化而出現隱癥。
3.利用內含體診斷 植物細胞經病毒感染后會產生與其他細胞結構不同的微小個體,這些個體的形狀與組成都各不相同,稱為“內含體”。通過顯微鏡觀察具有特殊形狀的內含體,可以診斷病毒病,但單純用內含體診斷也并不可靠。
二、傳染方式:
1.汁液傳染 汁液傳染通常只發(fā)生于花葉型病毒病。在自然界中,有些病毒病可以通過病株、健株的枝葉間相互摩擦或人為接觸摩擦發(fā)生傳染。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、整枝、抹頭、插花、切取無性繁殖材料等,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傳播病毒。
2.媒介傳染 以昆蟲為主,尤其以蚜蟲、葉蟬最常見,其次為土壤線蟲及真菌。
3.無性繁殖材料傳染 由于病毒病為全株性侵染,一旦感染病毒,寄主植物和各個部位一般都帶有病毒。如塊莖、球莖、鱗莖、塊根、走莖、插條、接穗、接芽、苗木等都可以傳播病毒病。
4.土壤傳染 土壤傳染實際是土壤生物與寄主植物間的接觸傳染,分為兩種,一是土壤中的線蟲、真菌傳播,二是土壤中帶病毒的有機物傳播。
5.種子及花粉傳染 種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會帶有病毒,因而通過播種及花粉能傳播病毒。
6.菟絲子傳播 由于菟絲子與多株寄主植物的維管束連在一起,因而傳播病毒非常容易。
三、防治方法:
1.消滅及減少侵染源 隨著國際間花卉業(yè)交往日益頻繁,許多病毒會帶到一些新的地區(qū)或傳播到一些新的植物上。所以,首先應加強花卉病毒病檢疫。其次,選留無病毒種子及無性繁殖材料,或進行莖尖脫毒,第三,鏟除雜草寄主。
2.防治傳毒媒介 用各種方法消滅蚜蟲、葉蟬、線蟲,切斷傳播途徑,防止病毒病的發(fā)生。
3.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 栽培措施包括適期播種、保護地栽培、人工基質的配制、科學肥水管理等系列措施?;ɑ苌a力求精耕細作,田間衛(wèi)生。在進行栽培操作如摘心、剝芽、扦插時,工具應經常消毒,盡量避免通過手指及工具傳播病毒。
4.熱處理鈍化病毒 利用某些病毒受熱以后的不穩(wěn)定性,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獲得無毒苗??刹捎脺販n處理及熱空氣處理。熱處理法去除病毒,只需簡單的恒溫設備即可,時間也短。但是高溫處理不當會影響植物生長,嚴重者使植物死亡,且病毒去除率也并非百分之百。
5.藥劑防治 近幾年來,隨著科技進步,研制出很多對蔬菜病毒有效的藥劑,如植病靈、菌毒清、病毒靈、病毒特以及912鈍化劑、抗毒劑1號等,但用于花卉的報道還不多。